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惠農助農信息、就業服務信息……如今,生活在我省農牧區的群眾如果遇到生產生活中的困惑,只需要打開“青海農信”客戶端,就可以找到自己想了解的問題。即便是找不到也沒關系,只需要將問題反饋給身邊的科技特派員,很快就會得到精準、專業的答復。
而在幾年前,這種“量身定制”的服務對于很多農牧民來說還很陌生。不經意間,人們發現生活正在慢慢地發生變化,手機上不但多了很多實用、有趣、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信息,尤其在春耕備播等關鍵節點,還有了更多的貼心提醒和服務。
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塔爾鎮科技特派員龐全祿最有感觸:“我們的群眾現在都能享受‘管家式’的服務了,有專家團隊負責解答農戶的疑問,我把農業專家提供的信息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編輯成短信發給農戶,他們很快就知道什么時候該給農作物澆水,什么時候該為田間養護了。”
把黨的好政策、科技服務信息、實用生活信息送到廣大農牧民身邊,是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科技平臺服務中心多年的堅守和初心。用愛心面向農業農村開展科技信息服務,面向農業生產全過程開展科技服務,中心每一個人以踐行學雷鋒活動為載體,以滿足農牧民生產生活需求為導向,留下一路滿腔熱忱為民服務的足跡……
科技平臺服務中心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省農業領域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圍繞農村信息化主動服務體系建設、基層科技特派員服務管理,展開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構建和應用產品推廣服務。
單方面推送對于群眾來說只是被動接受,如何了解群眾需求,對群眾的困惑“對癥下藥”,是中心團隊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團隊充分發揮信息化服務優勢,搭建并依托青海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推進全省廣大科技特派員深入基層農牧區,發揮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貧困縣產業扶貧專家組對農業農村的科技服務作用,打破服務“壁壘”。
“互聯網+”在農業領域的應用充分體現著早一步、深一層。由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打造的主動推送理念下的服務新模式,從概念設計逐步走向了推廣應用。
主動服務貴在“主動”。中心團隊充分利用省內科技資源,在農戶生產可能出現問題之前,預先發給農戶解決方案。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被傳統的服務模式束縛,到現在的逐步形成一套青海省基于地理信息、后臺專家-特派員-農牧戶三位一體的“農村信息化主動推送服務”模式,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坐等農牧民咨詢的服務方式。
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鄧西金告訴記者,每年春播備耕、抗災保畜之際,團隊就會圍繞“種什么”“怎么種”“如何養”等農牧民關心的共性問題,利用青海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已建成的科技服務站點和農村科技特派員隊伍,根據轄區內農牧戶種植和養殖等信息,主動為平臺已覆蓋的3990個行政村41萬農戶,推送相關的種養殖技術解決方案和農資、農產品營銷、就業、氣象等信息。2022年,面向全省農牧民推送政策宣傳、疫情防控、生產技術、勞務就業信息等各類信息10.8萬條,服務農牧民385.3萬人次。“智能化、個性化、主動化的服務,現在在全省農牧區已經深入人心,廣大農牧民群眾喜歡得不得了。”鄧西金說。
從9人到15人,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科技平臺服務中心學雷鋒團隊不斷有新鮮血液注入,但中心團隊“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卻沒有因為人員更迭發生變化。每個人扛起的不僅是崗位職責,還有社會責任。
“從外面返回的人員,應盡快到所在村登記,減少外出活動,尤其是避免到人員密集的公共場所活動。”
“天氣雖然逐漸變好,但請大家不要掉以輕心,沒事請不要出來逛,太陽殺不死新型冠狀病毒。”
在疫情防控的日子里,青海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科技平臺服務中心迅速行動,他們盡己所能踴躍貢獻力量,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第一時間在線組織號召全省“三區”人才和科技特派員積極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帶頭傳播防控正能量、科學普及防控知識,全省2000多名“三區”人才和科技特派員積極響應號召……老百姓的手機上除了問候短信,還多了溫情提示。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這句從小學便銘記于心的話語,在新時代,正在彰顯新的使命和責任。從面向農牧區開展信息推送服務,到依托青海省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提供主動服務,再到組織干部職工免費為社區居民進行健康基礎信息監測、每個月為西寧市兒童福利院送去新鮮蔬菜水果等志愿服務,中心干部職工深入基層、走近群眾,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技信息志愿服務,把雷鋒精神深深凝鑄在干事創業的過程中,向人們詮釋學習雷鋒的“新常態”,用滿腔熱忱和傾情服務讓每一天都成為“學雷鋒”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