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早晨,記者在青海省西寧市城西區海湖星城小區的林蔭道上見到喻建華時,他正攙扶著妻子楊鳳蘭緩慢行走,看妻子累了,他便小心攙扶她坐到輪椅上,然后推著妻子繼續前行。
喻建華是城西區通海路街道轄區居民,22年前,他的妻子因跌倒導致殘疾,生活無法自理。他不離不棄精心照料,讓妻子重拾對生活的信心,并從起初只能平躺臥床,恢復到情況最好時能自己推著輪椅下樓。今年7月,喻建華獲評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好人”。
突如其來的跌倒
“1980年,我跟愛人經人介紹戀愛結婚。兒子出生后,一家人的生活雖然艱苦卻也和美。”回憶以前的點點滴滴,喻建華滿臉幸福。后來他們的兒子考上大學,畢業后在外地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夫妻二人更是為此感到自豪。
但2002年2月19日的這一天,喻建華一家平靜的生活被打破。這一年,恰逢喻建華下崗。一天晚上,正在和朋友聚會的喻建華接到妻子的電話。“我摔…倒了。”電話那頭是妻子微弱的聲音,旁邊還有母親焦急的聲音。他掛掉電話,一路狂奔回家。到家后,打開門看到奄奄一息倒地的妻子,以及一旁手足無措的母親。喻建華趕緊打通120,把妻子送到青海省人民醫院。
送到醫院時,喻建華妻子已經失去了意識。好在送醫及時,經過搶救和手術,在第二天醒了過來。“她患高血壓很多年了,一直在服藥,但剛好那天忘了吃藥,回到家就腦出血摔倒。”喻建華說,年邁的母親嚇得不知所措,是妻子在有意識的時候撥通了他的電話。
手術后,醫生告訴喻建華,他妻子這次跌倒右腦出血量大,手術后會引發如記憶力變差、語言功能障礙、左邊肢體活動受限等一系列后遺癥。而術后前幾個月的恢復期尤為關鍵,必須進行康復訓練。“但那時醫院并沒有康復科,只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喻建華回憶道。
康復訓練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在喻建華妻子住院的3個月里,家里的親朋好友輪班陪護,也陪同訓練。那時,在醫院的走廊里,總能看到妻子在家人的攙扶下進行康復訓練的身影。每當妻子疼得滿頭大汗,著急得發火時,喻建華就輕聲安慰,鼓勵她堅持。
康復是一條漫長的路
康復是一條漫長的路,對于妻子楊鳳蘭而言,這次的跌倒是一次沉重的打擊。出院后,她時常深陷情緒低谷,日常生活也無法自理,這給喻建華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妻子的日常起居,從最基本的進食、飲水到如廁,每一項細微之處都需要喻建華親力親為。長期的身心負荷讓他體重驟減30斤,身形消瘦,面色憔悴。朋友們見到他,總心疼地問:“你怎么瘦成了這樣?”盡管如此,喻建華從未有過放棄的念頭。
“她血壓不穩定,情緒波動不得,我只能強忍內心的焦慮與疲憊。”喻建華向記者傾訴道,他深知妻子性情轉變背后的不易,他選擇無條件地給予她溫暖與關懷,共渡難關。
為了讓妻子盡快好起來,喻建華精心設計了一系列康復訓練計劃。從最初的掰手腕、活動關節,到后來的抓握練習、起蹲訓練,他就像一位耐心的教師,引領著妻子一步步重拾生活的技能。“這比教孩子更艱難,因為需要更多的耐心與堅持。”他坦言。
為了創造更好的康復環境,喻建華還在家中自制簡易康復器材。在陽臺晾衣架上懸掛繩索,一端系于妻子的左手腕,另一端緊握在他手中,一邊拉一邊做康復訓練,就這樣一步步引導妻子學習行走,仿佛是在教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
妻子患病初期,一家人還沒住上電梯房,但為了妻子能夠去戶外呼吸新鮮空氣、曬太陽,在家中康復訓練半年,妻子的狀況略微好轉后,喻建華就常常背著妻子上下樓。鼓勵她嘗試用未受影響的一側肢體輔助行走,逐步增強力量與平衡感。
經過不懈努力,第二年,楊鳳蘭已能借助拐杖緩緩移動。隨著楊鳳蘭的狀態日益好轉,她開始主動與家人交流,逐漸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看到他如此辛勞,我內心很愧疚,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鍛煉,讓自己快點好起來。”楊鳳蘭心疼地說。
“日子總會越來越好”
然而,平靜的生活再次被打破。今年1月23日,妻子突發腦梗,被送往青海大學附屬醫院。此時,喻建華的母親已經因病在另一家醫院接受治療。正在為妻子辦理入院手續的喻建華接到母親所在醫院打來的電話:“您的母親快不行了,老人家現在的情況很差……”
掛掉電話,70歲的喻建華腦子里一片空白。等他趕到醫院時,母親已經沒有了呼吸,60多歲的妹妹跪在病床邊哭泣。他含著眼淚重重地跪下磕了幾個頭,再起身輕輕撫摸母親的臉頰……
母親離世前,一直和喻建華夫妻二人生活在一起。喻建華除了照顧生病的妻子,還要照顧年邁的母親。平日里,為了能擠出時間陪妻子散步,陪母親聊天,喻建華常常縮短自己的睡覺時間。為了讓母親晚上睡個好覺,喻建華常常貼心地為她準備好熱水,給她泡腳。在她的床頭,母親的常用藥一應俱全。天氣轉涼,母親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他就備好相應的藥品;母親偶爾吃完飯消化不良,他就準備好開胃助消化的藥;母親晚上睡眠質量不好,他便備好安神藥……
親朋好友見到喻建華每日辛苦操勞,多次建議他雇傭保姆以減輕負擔,但他總婉言謝絕:“她們需要的是家人的溫暖與呵護,交給別人照顧我不放心,這是我應該承擔的責任。”
喻建華的父親是一位烈士,父親犧牲后,29歲的母親便獨自扛起了家庭的重擔,撫養兄妹三人長大。1962年,他們全家遷徙至西寧。母親沒有穩定的工作,自己與妹妹的學費成了家中的一大負擔。最終在民政部門的關懷與幫助下,母親在服裝廠獲得了一份工作直至退休。
“其中的艱辛與不易,是外人難以想象的。”提及母親,喻建華的眼中閃爍著深深的敬意。母親瘦弱卻堅強的身影,以及她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如同一盞明燈,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父親雖已遠去,但他留下的精神,深深烙印在喻建華的心中,影響他的一生,也鑄就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
這些年,盡管遭遇了諸多挑戰與困難,在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下,母親與妻子即便面對疾病的侵襲與生活的艱辛,仍能深切感受到家的溫暖。母親雖已離世,但生前在他的周全照顧下,晚年生活洋溢著幸福與滿足;年初住院的妻子在五個月的康復治療后,身體逐漸好轉,重新找回了生活的色彩與希望。
8月6日晚上,喻建華和妻子坐在沙發前,電視里正播放著巴黎奧運會的跳水比賽,水花四濺的瞬間與運動員們矯健的身姿交織成一幅幅動人心魄的畫面。妻子的眼中閃爍著久違的活力,那是對生活的熱愛與向往。看到妻子的笑容,喻建華的嘴角也不由自主地上揚,心中滿是欣慰。“日子總會越來越好。”喻建華說,無論前方的路怎樣,他愿意做妻子一輩子的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