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初秋的果洛草原,牧草裹著晨霜泛著金輝。8月21日至23日,一場聚焦高原群眾健康的醫療幫扶行動,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拉加鎮溫情啟幕。經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牽線搭橋,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封波、謝艷迪、張海瑩三位教授趕赴拉加鎮衛生院,緊扣當地實際醫療需求,開展基層肝病管理專項幫扶,讓優質醫療資源跨越山海下沉高原。
“才讓大叔,您先坐,咱們慢慢說。”張海瑩拉過牧民才讓的手。才讓黝黑的臉上滿是焦急,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話念叨:“最近總覺得沒力氣,吃不下飯,是不是肝出大問題了?”張海瑩仔細翻看他帶來的舊病歷,又用便攜式超聲儀為他檢查,片刻后笑著安撫:“您這是慢性肝炎,不是絕癥!之前沒規律吃藥才反復,這次我們帶來了藥,還教您怎么調理,按時吃、多休息,過陣子準能好起來。”
“慢性乙肝和丙肝現在有哪些新療法?”“高原地區肝病篩查要注意啥?”在拉加鎮衛生院帶教義診現場,封波教授以《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現狀和治療進展》為題展開專題分享,用通俗語言講授專業知識;謝艷迪教授則結合當地典型病例開展“實戰教學”,圍繞高原地區常見肝病的早期篩查、干預治療開展標準化培訓,讓在場醫護人員直呼“解渴”。看著教學相長的熱鬧場景,中聯肝健康促進中心副主任郭徽感慨道:“這次幫扶打破了地域與單位的壁壘,‘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服務共推’的模式,為后續幫扶搭建了堅實框架。”
隨著基層群眾健康需求持續增長,基層醫療機構的“健康守門人”作用愈發凸顯。2024年,農工黨青海省委會主動探索,構建起長期穩定的基層醫療幫扶機制——充分發揮醫療衛生界別優勢,積極協調省內各大醫療機構的農工黨黨員醫衛專家,深入基層開展全方位醫療幫扶,既要“治標”解群眾燃眉之痛,更要“治本”培養一支“帶不走的醫療人才隊伍”,切實滿足周邊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期盼。
2024年6月1日,農工黨省委會幫扶簽約儀式在攔隆口中心衛生院順利舉行,正式開啟了基層醫療幫扶。“攔隆口中心衛生院曾長期面臨醫療資源短缺、技術水平薄弱、人才隊伍斷層等難題。”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這些短板,省委會先后協調西寧市委會、省中醫院支委會、省第三人民醫院支委會等10個基層組織,選派涵蓋醫學影像學、中醫、全科、普外、護理、兒科、急救等領域的70余名省市三甲醫院專家,通過“傳、幫、帶”模式,從臨床診療指導、骨干人才培養、醫院管理優化、理論水平提升等維度,開展了精準化、深層次、個性化的醫療幫扶。
每一次幫扶都經過精心籌劃,內科專家帶來疑難病癥精準診斷的新思路,外科專家手把手傳授精細化手術操作技巧,婦產科、兒科、中醫科、影像科專家毫無保留分享前沿技術與臨床經驗。得知攔隆口中心衛生院新引進CT設備卻面臨“沒人會用、沒人會看”的困境,省委會第一時間協調CT專家手把手教學,不僅教會醫護人員操作,還指導完成了1057名慢性病患者的CT檢查,有效補齊了衛生院在影像診斷領域的短板。
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的傾心關懷,化作專家們扎根基層的耐心教導。他們身體力行,將“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服務理念,融入衛生院診療的每一個環節——從患者踏入醫院的引導、問診時的細致溝通,到治療方案的優化、康復出院的隨訪,逐一梳理、精心打磨。當地百姓真切感受到衛生院醫療能力與服務質量的提升,而攔隆口中心衛生院也以更優質、更有溫度的服務,回應著群眾的健康期待。這份改變的源頭,正是農工黨青海省委會搭建的幫扶橋梁,以及專家們毫無保留的無私奉獻。
如今,幫扶成效已顯現,在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的支持與專家們的傾囊相授下,攔隆口中心衛生院成功開展腹部超聲、頸部淋巴結超聲、陰道彩超、CT等11項檢查項目,掌握了膝關節囊腔抽液術、灌腸、耳穴壓丸3項新技術,中醫適宜技術也從原來的8大類49項拓展至8大類60項。衛生院實現了“多項技術從無到有、診療病種從少到多、診療能力從弱到強”的跨越,為當地群眾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健康屏障,而每一位參與幫扶的農工黨黨員,也在新時代的“健康趕考路”上,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黨員的擔當與為民情懷。
從攔隆口中心衛生院到拉加鎮衛生院,農工黨青海省委會的“衛健強基農工行”基層醫療幫扶行動,正以一個個具體而微的實踐,將“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藍圖,繪就成高原大地上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福祉。
(來源:青海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