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成琴,女,土族,1977年4月生,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服務中心主任。九年寒來暑往,她病榻前的千萬次俯身、深夜里的無數次起身,精心照顧高位截癱的丈夫,并照料年邁的婆婆和年幼的孩子。在家庭與責任的天平上,衡量出“孝老愛親”最動人的分量。
一場疾病 打破生活的寧靜
2016年8月,一場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突襲,將白成琴的生活劈成兩半。丈夫從西寧輾轉北京求醫,歷經干細胞移植后,卻因神經排異導致高位截癱。“醫生說出‘高位截癱’時,我感覺天塌了。”回憶起那一刻,她眼眶微紅,卻握緊了拳頭——上有年邁的婆婆,下有懵懂的兒子,病床上的丈夫更需要她,“我不能倒”,白成琴堅強地承擔起生活中的所有變故。
此后一年,300多個日夜,十幾次病危通知書像冰冷的雪片落下,她卻把鬢角熬白的頭發悄悄藏進帽檐,始終笑著對丈夫說:“咱們慢慢養,家在呢。”2017年深秋,丈夫坐著輪椅回到家,曾經挺拔的身影蜷縮著,眼神空洞。白成琴輕輕握住他枯瘦的手,在心底立下誓言:“只要我在,家就不會散。”這一諾,便是九年如一日的堅守。
悉心護理 近十載如一日照顧丈夫
每天凌晨五點,鬧鐘準時響起。翻身、叩背、喂水、擦洗,這套護理流程她重復了兩千余次,每個動作都帶著醫者的專業與妻子的溫柔。為防褥瘡,她對著醫學圖譜自學按摩手法,每日三次給丈夫擦拭身體,九年更換的被褥堆疊起來足有半人高;為防尿路感染,她嚴格按規范每15天更換導尿管,累計操作超200次,從未出過差錯;最棘手的排便護理,她買來灌腸機定時操作,甚至在丈夫便秘時徒手輔助,“都是一家人,沒啥不好意思的”。
2018年一次加班晚歸,她發現丈夫因久坐生了尾骨壓瘡。那半年,她夜夜守在床邊,每兩小時定鬧鐘幫丈夫翻身,白天則申請調至更靈活的科室,午休時飛奔回家做康復按摩。如今,高位截癱九年的丈夫從未出現嚴重并發癥,鄰床護工總感嘆:“從沒見過護理得這么好的病人。”
自嫁入婆家以來,白成琴便與婆婆和睦相處。丈夫臥床后,家庭重擔全壓在她肩上,她卻把日子打理得井井有條。清晨第一個起床,根據婆婆和丈夫的身體狀況準備早餐:熬得軟糯的米粥、搭配松軟的饅頭和爽口小菜,伺候家人用餐后,便打掃房間、清洗衣物,讓家里始終干干凈凈。
在子女教育上,她更注重言傳身教。兒子在她的影響下,不僅學業優異,更懂事孝順,2017年獲評“全省優秀少先隊員”“美德好少年”“做人先修德,做事先擔當”,這是她常對兒子說的話,也是她用行動書寫的家訓。
傳遞溫暖 以微光照亮人間長夜
即便身陷生活的重壓,白成琴與丈夫仍選擇將溫暖傳遞給更多人。丈夫2013年加入“青海竹之夢”助學團隊,先后資助3名貧困學生。其中一名受助者從小學讀到研究生畢業,如今已是省疾控中心業務骨干。此外,他們給社區殘疾人送過冬衣,為孤寡老人上門義診,有次給獨居老人送藥,老人拉著她的手說:“你比親閨女還親。”白成琴笑著回答:“誰家里沒個難的時候,搭把手是應該的。”
生活的重擔沒壓垮她,反而讓她愈發堅韌。2024年,她憑借扎實功底考取副高職稱,在醫院質控崗位屢獲好評;回到家,她是丈夫的“雙腿”、婆婆的“拐杖”、兒子的“燈塔”。鄰里們總說:“從沒見她紅過臉,苦事到她手里都成了暖心事。”面對贊譽,白成琴總笑著說:“愛不是負擔,是讓我們都能好好活著的氧氣。”
九年光陰,她用輪椅旁的千萬次彎腰,詮釋了孝老愛親的真諦;用深夜里的無數次起身,編織出家庭的溫暖;用點滴善舉,讓愛與責任在歲月里生根發芽。她不是超人,卻以凡人之軀,活成了照亮家人與他人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