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太本,男,藏族,1967年12月生,原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管理分局雪山牧場管護站管護員;尚依,女,藏族,1975年10月生,原祁連山國家公園德令哈管理分局雪山牧場管護站管護員。從青年到中年,三十多年來,吉太本始終與妻子尚依默默地從事著一件事,那就是用心守護雪山、草地,這里不僅是他們的家園,更是中華水塔、三江之源;他們以雪山為家、以荒原為伴,在海拔4000多米的生命禁區,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生態屏障。
萬里巡邊路 步步皆赤誠
4281米,是祁連山國家公園候選區青海片區德令哈分局雪山牧場管護站的海拔,這個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懷頭他拉鎮的管護站,是德令哈分局最遠的管護站,距離德令哈市180公里。在這里,尚依和丈夫吉太本已經堅守了31年。
每年8月,當德令哈市的草木初染秋黃時,吉太本夫婦從市區出發,100多公里的路程串聯起戈壁、峽谷與荒漠,植被從枸杞樹、沙柳樹漸變為芨芨草,最終只剩寸草不生的碎石灘。頁巖在高溫下崩裂的脆響,花崗巖“巨石陣”在云霧中隱現的迷障,都成了他們巡護日記里的尋常注腳。
陡峭山脊上的車轍是他們辨認方向的密碼,僵硬的泥塊與松散的沙土藏著路徑的答案。當風雪裹著沙塵模糊了視線,當巡護車在海拔攀升中喘息,吉太本總會探身窗外,指向云霧深處——那里,曾經是他們用腳步一步一步丈量了三十年的管護區。1號點與30公里外的2號點,如同兩顆釘子,將他們的守護牢牢釘在甘青邊界的荒原上。
生死淬初心 守護無旁騖
在這片野生動物與人類共生的土地上,危險從未遠離。2023年夏天,一頭野牦牛的突襲讓尚依至今心有余悸。當瘋牛狂奔而來的瞬間,吉太本一聲“快蹲下”的呼喊,成了妻子與死神之間的屏障,野牦牛兩次從妻子身上躍過的驚魂時刻,定格了守護者與自然博弈的日常。而更多時候,他們是野生動物的守護者,2022年,發現受傷的禿鷲后,夫婦倆連夜驅車180公里送往救治點,直到聽聞禿鷲重返藍天的消息才放下心來。面對闖入牛圈的棕熊,他們用鞭炮保持安全距離,在敬畏中維系著人與獸的平衡。防偷獵、查盜采,在這人跡罕至的邊界地帶,他們的眼睛比敦德冰川的積雪更明亮,腳步比山間的河流更執著。
卅載融冰雪 寸心映山河
做了管護員后,夫妻倆開始留心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不再把到訪的動物看作一種威脅,“現在看見它們,就像看見回家的孩子一樣。”
“以前放牧的時候雪豹會把我們的羊當作宵夜,每天晚上來,最多的一次一晚咬死了35只羊,我們心疼卻無奈,只能把所有的羊賣掉。”吉太本對十幾年前的事兒記憶猶新,他說現在看到雪豹會立馬記錄下來,秋天還能在屋子里聽見雪豹的叫聲。
管護區域內野生動物種類較多,尤其以野牦牛、巖羊的數量為多,尚依說,這幾年野牦牛的種群在增大,巖羊經常在屋子背后的巖石上停歇。“以前它們怕人,現在根本不害怕。去年,一只棕熊鉆到了房子里,我們看見時,棕熊像人一樣站著,一只前爪拿著一塊牛肉,另一只前爪提著一只牛腿在啃。”尚依夫婦輕松地講述著和野生動物的奇妙相遇,并得出結論:只要不惡意傷害野生動物,野生動物也不會主動攻擊人。
不僅如此,以前不曾出現過的赤麻鴨和斑頭雁,近幾年也會在他們的巡護途中不期而遇。
2025年,尚依獲評青海最美生態管護員,從雪山牧場到省會西寧,前往頒獎禮現場的尚依,一路懷著激動的心情,她覺得和丈夫什么都沒有做,只是年復一年地生活在這里,去看看雪山、看看野生動物。
初夏的雪山牧場,草色返青,報春花零星地開在草芽中,小小的,卻也給這里增添了幾分色彩。尚依夫婦提著水桶去往200米左右的泉眼處打水,問及堅守的緣由,尚依望著屋后石山上啃食嫩草的巖羊笑道:“你看這些生靈的眼神,從前滿是警惕,現在都是坦然。這份信任,就是最好的答案。”
30多年歲月,足以讓少年染上風霜,卻磨不滅他們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在這黨河與大哈勒騰河的發源地,作為敦德冰川群的守護者,吉太本夫婦深知肩上的分量。當57歲的吉太本與50歲的尚依站在管護站前眺望,冰封的冰川臺地與青綠的牧場在腳下鋪展,那是千百年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從放牧者到管護員,身份的轉變見證著生態保護的進階,而不變的,是他們融入血脈的守護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