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西才華通過觀察舌苔為孩子看病。欒雨嘉 攝
青海新聞網·江源新聞客戶端訊 9月4日,記者走進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蒙藏醫院,濃郁的藏藥香與溫馨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
候診區的長椅上,坐滿了前來就診的各族患者。大家自覺按序等候掛號,現場秩序井然。候診間隙,暖心的畫面不時上演:漢族大姐見蒙古族老人走路顫顫巍巍,主動上前輕扶老人坐穩;看到有藏族婦女抱著孩子略顯局促,身旁的各族同胞紛紛起身,熱情地為她讓座。點滴善舉間,盡顯各民族群眾互幫互助的溫情。
在候診區中心,醫院設置了漢語、藏語、蒙古語三語導診崗,導診人員熟練運用三種語言,為不同民族的患者講解就診流程、指引科室方向。
慕名而來的蒙古族患者額爾登桑拿著檢查單在導診臺附近來回踱步。他語氣帶著幾分焦急:“護士您好,我掛了久美大夫的專家號,檢查已經做完了,接下來該往哪兒走呀?”
藏族導診護士才旦卓瑪用蒙古語解釋:“您這幾項檢查結果剛出來,得先拿給久美大夫看,他好確定診療方案。”
“久美大夫是我們的專家,平時找他看病的人很多。您去二樓的專家候診區耐心等待就可以了。”才旦卓瑪補充道。
就診完畢開好藥的多杰彭毛說:“來這就醫不用擔心語言不通、流程不熟問題,大家互相幫忙,就診特別省心,我感受到了各民族群眾像一家人一樣的溫暖。”
“我們醫院的醫護人員大多精通藏、漢、蒙古三種語言,設立咨詢臺并配備語言能力過硬的醫護人員,是醫院優化服務、促進民族團結的重要舉措。”副院長扎西才華表示。
扎西才華介紹:“醫院坐擁‘名醫、名科、名藥’三大優勢,藥浴?聘菄壹壷攸c?疲瑫r還設有外治科、康復科、肝膽脾胃科等多個特色?。依托過硬的專業診療能力,加之全院醫護人員始終秉持‘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服務理念,不僅吸引了省內群眾前來就診,更贏得了四川、內蒙古、甘肅、新疆等外省群眾的青睞。”
讓扎西才華至今記憶猶新的是,不久前,一位名叫薩仁的蒙古族老奶奶,在家人的陪伴下坐著輪椅來就診。經導診護士耐心建議,她們掛了藏族外科主任才合加的專家號。
得知老奶奶祖祖輩輩居住在草原,每到秋天,膝蓋就疼得連走路都困難。才合加主任備好熱茶,用流利的蒙古語和老奶奶拉家常,慢慢緩解她的緊張。
診斷時,他溫和地解釋:“草原晝夜溫差大、多風又潮濕,您一輩子在草原上放牧、搭建氈房,關節長期受風寒濕邪侵襲,才落下了這毛病。咱們通過‘內調外治’的法子,慢慢把寒氣逼出來!”
醫療團隊為老奶奶診治。扎西才華供圖
隨后,才合加拿出了診療方案。內調方面,開了幾副藏藥湯劑,能夠疏通經絡、驅散濕氣。他又將老奶奶帶到藥浴區,這里飄著濃郁的藏藥香,幾個木質浴桶里盛著深褐色的藥湯,正冒著氤氳熱氣。
幾位藏族護士早已備好矮腳浴桶,小心翼翼地幫奶奶將腿部放入藥湯中。泡浴時,護士們一邊用溫熱的藥湯反復澆淋奶奶的膝蓋外側,讓藥力更充分滲透,一邊輕柔地按摩膝蓋周圍的穴位,動作溫柔又專業。待泡浴時間一到,護士們取來干毛巾,輕輕為奶奶擦干膝蓋,全程細致又貼心。
奶奶握著才合加的手,眼底漾著滿滿暖意。跨越民族的貼心照料與真誠關懷,在這一刻比草原驕陽更顯溫暖,讓不同民族的醫者與患者,心與心貼得更近。
不僅如此,醫院還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融入日常,定期組建由藏族、漢族、蒙古族等多民族醫護人員組成的醫療團隊,深入河南縣的鄉村與牧區開展義診。醫護人員帶著常用藥品和檢查設備,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量血壓、查血糖,用各族群眾聽得懂的語言講解風濕骨病預防知識,還免費發放藥品,真正把貼心的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
醫院還積極搭建民族醫藥文化交流平臺。“我們通過舉辦蒙藏醫藥文化講座、特色療法體驗展等活動,并邀請各民族醫藥專家來院坐診交流,圍繞疑難病癥探討診療方案,推動不同民族醫藥文化在碰撞中互學互鑒、融合發展。”扎西才華說。
醫院里跨越民族的貼心診療、草原上送醫送藥的溫暖足跡、醫藥文化交融的生動實踐,河南縣蒙藏醫院用實際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真諦。在這里,藏藥香不僅治愈著病痛,更滋養著各民族同胞互幫互助的深情。
(來源:青海日報)